
樟,一般又稱為「樟樹」,是隨處可見的常綠喬木,也是台南縣的縣樹。
樟樹樹幹布滿縱裂紋,看來仿如飽經風霜滄桑的智慧老者,葉子青綠色,葉脈3出,葉緣呈波浪狀,非常容易辨認,最大的特色,是在她所散發出的一股清淡香味,在搓揉葉片之後,那股清晰且醒腦的味道會更加強烈。
樟科是台灣森林裡最重要的一個家族,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從火災跡地到自然林都有樟科成員分布,具有相當重要的生態意義,其他同科的有名植物,有一般人所熟知作為藥用、香料的肉桂和食用的酪梨等,在世界上來說也是個大家族。
樟樹不只在台灣生態具有重要意義,在台灣歷史同樣占有相當份量的一席之地,樟最大的用途是在於提煉樟腦,並製成油或是球狀(樟腦丸)是最常見的形式,以供應化學使用或是除臭和防蚊,此外,木材的質地細致,抗蟲、耐濕,為優良傢俱、雕刻用材,而且從樹根直到葉子都可入藥,著實可稱之為寶樹也。
一般具特殊味道的植物大多也容易伴隨比較嚴重的蟲害,樟樹同樣難以避免,樟白介殼蟲的發生往往讓一株樟樹罹病枝幹在幾週內乾枯,嚴重者還會死亡,因此若有發現樟白介殼蟲跡象建議要立即防治。
台灣對樟樹最早的開採,是在1621年的鄭成功時代,不過那時並非主要產業,數量不多,在荷蘭統治的時候曾一度沒落,直到1825年樟樹的採伐與樟腦的生產規模才開始擴大,樟腦產業的極盛期是在日治時期,在日人有計畫的採伐、煉製之下,樟腦產量不僅世界第一,價值更可媲美黃金,其重要程度已到了就算將樟腦當做台灣的代名詞也不為過。
樟樹的開採固然為台灣早期的經濟打下穩定的基礎,卻也造成原生的樟樹林完全消失,目前的台灣只有零星地方可以見到高齡的樟樹與周邊的新生苗林。
在桃園楊梅有一棵樹齡推斷為750歲的樟樹,是目前平地最老的樟樹。
近年來,在環保意識抬頭所興起的植樹風潮當中,樟木因對於空氣淨化有極大成效,被評為優良樹種。然而樟樹在景觀工程上卻是讓許多苗商、種植單位吃盡苦頭的「硬角」。樟樹移植不易,尤其越大的樟樹越不耐移植,移植前最好要先經過斷根處理,並於休眠季時移植,不然就要選擇袋苗比較容易成活,許多景觀工程因為工期限制或不懂樟樹習性,常在不對的時間移植樟樹,加上挖掘的土球太小嚴重傷到根系而導致失敗。
在追求滿樹繁花及速成的景觀設計與官場文化,加上樟樹「不好搞」以及生長慢的印象,樟樹漸漸被設計師遺忘,成為叫好不叫座的遺珠。
其實樟樹在天然環境很容易藉由食果性鳥類傳播,幼苗期耐蔭,成樹後喜歡陽性環境,因此建議栽植時可以由樹苗開始種植,一來可以讓主根扎穩,二來也不用擔心移植失敗。
【科名】樟科Lauraceae【學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Nees & Eberm.
【英名】Comphor Tree,Comphor Wood
【日名】クス;クスノキ
【型態】常綠喬木
【原產地】台灣、中國、日本、琉球
【台灣分布】中、低海拔;平地或山區
【別名.俗名】紅樟、烏樟、油樟、樟腦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