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筆記

樹谷園區裡的「荒野」--瘦砂遺址區

分享: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ler

台灣最大的保育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在解釋他們的名稱時提過「荒野不荒」這個概念。樹谷園區裡也有這麼一片「荒野」,它看來雜草叢生,荒煙漫草,但它一點也不「荒」,或許你會問這樣的地方怎麼不是「荒」地呢?”沒錯,一般人會依自身的經驗直覺覺得這塊地都沒人整理,所以是「荒地」,其實「荒」這個詞,只是人類眼光看到的感覺而已,以生態的眼光來看,越的地就越不,以樹谷這塊「荒野」來看好了…
    從南科三路轉進樹谷紫楝路,往右看正好居高臨下,可以看到一大片草生地,間中穿插著一些自生先趨灌木或喬木,這塊地就是樹谷園區的瘦砂遺址所在地,因為底下有遺址的存在,所以這塊土地目前採取「現地保留,不予開發」的方式保存遺址,同時因種植喬木的話怕喬木的根竄的太深破壞到遺址,所以連喬木也不予種植,目前只有每年3~4月左右會做小面積翻土(僅做淺層翻土,不到遺址深度)提供給燕鴴棲息或繁殖之用,服務中心對這塊地的管理模式也是採「自然、不干擾」的態度不派工割草,讓這塊土地維持自然風貌,以作為園區內主要的動物樂園。
    這樣一塊地看似雜草叢生,一般人根本不會想進入,然而正因為這樣的濃密草叢,提供了許多生物躲藏棲息、覓食、繁殖的空間。樹谷園區99年陸域動物監測報告中提到,99年度記錄123267種鳥類,瘦砂遺址區就記錄了56種,也就是說在瘦砂遺址一年下來可以看到全園區8成以上的鳥種,同時本年度園區記錄到包括紅隼、黑翅鳶、環頸雉和彩鷸等珍貴稀有保育類4種,在瘦砂就可以見到黑翅鳶、環頸雉和彩鷸等3種。
99年度的觀察,繁殖季高峰時樹谷園區內東側的草生地和剛翻過土的裸地環境(瘦砂遺址內)是環頸雉的主要棲地;對於環頸雉這類邊際物種而言,適時適度的人為擾動對其族群是有益的,今年34月間瘦砂遺址內曾局部進行翻土作業,翻過土的區塊形成裸地和周邊的高草地衍生出邊際環境,可觀察到環頸雉利用此環境,除了翻土覓食外,雄鳥也利用空曠的區域作為求偶展示的舞台,因此推測在環頸雉繁殖季初期營造這樣條件的棲地環境,不但可增加食物量,並可促進其配對的成功率,有利於其族群之延續。
同為保育類的彩鷸在35711月也都有記錄,多零星出現在樹谷園區內外的溝渠、暫時性溼地和耕地的水域環境,樹谷園區內以瘦砂遺址及奇美電子旁的臨時性積水溼地為主;在今年811的調查中也發現黑翅鳶在於樹谷園區內有覓食記錄,分別於黃昏時在奇力光電旁及瘦砂遺址的草生地環境覓食且成雙出現,黑翅鳶於87年在台灣首次出現,90年期間在嘉義鰲鼓有繁殖紀錄後,族群開始往南北擴張,該鳥種在園區內出現,得以顯示其族群已拓殖至此,而瘦砂遺址腹地大,也是黑翅鳶覓食的主要地點之一。
瘦砂遺址區內環境以自然度較高的灌木叢和高草植生為主,並鑲嵌部分水體形成草澤的環境,由於地景優勢、植被覆蓋度高、棲地多樣性高和人為干擾低等因素影響,此區域可稱得上是園區內陸域動物分布的熱點,因此下一回若有機會到樹谷,請先忘掉先入為主覺得雜草叢生就是缺乏管理的觀念,拿起望遠鏡,靜靜觀察各種鳥類的活動,體會樹谷園區對這個場域不願做多餘「養護」干擾的善意。

upload/park_eco_memo_article/8/IMG_878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