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線上圖鑑-動物類 > 鳥類

分享: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ler  

高蹺鴴


【科名】
反嘴鴴科 Recurvirostridae
【學名】
Himantopus himantopus
【形態】
體長約32公分。雄鳥繁殖羽額白色,頭頂及後頸黑色,與前頸的白色部分界線分明,有些個體在眼上方有部分灰黑色,有些頭全白色,背面黑色帶有墨綠金屬光澤,與後頸黑色並不相連,腹面全為白色。尾白色有灰色橫斑。非繁殖羽則後頸轉為灰黑色與前頸白色交界模糊,背面為無光澤的黑色。雌鳥似雄鳥,但背面為褐色,翼仍為黑色。眼黑色,喙細長黑色,腳長深粉紅色。飛行時尖細的黑色雙興上下揮動,在自色腰部襯托下很顯眼,雙腳長長伸山於尾部之後。亞成鳥似雌鳥,但喙基部呈肉色或橙色,背面色澤較灰,有污白色羽緣,腳灰肉色。鄧宇發等(2000)將台灣度冬的高蹺鴴頭色型的式樣分為五型:全黑(頭頂及後頸令為黑色;全白(頭及頸部全為白色);頭頂黑(頭頂為黑色,後頸為白色);後頸黑(後頸為黑色,頭頂為白色);頸灰(頸部為灰色)。頭色型與性別無關。
【生態】
常出現於近海的魚塭、沼澤、河口。本種在台灣偏好的環境分別為鹽田、魚塭、河岸。白天以站立休息的時間較多,覓食主要在清晨、黃昏或退潮時段·行走時步伐穩健優雅,常於水深在腳關節高度的池塘中覓食,可敏捷的追捕小魚,也會用嘴喙置於水中左右掃動,並前進捕食獵物。冬季時如果天氣寒冷、季風強勁時,會以成群聚集的方式躲避寒害,此時覓食行為會相對減少。受到驚嚇而有警戒的行為時,頭部會上下擺動,驚飛時一面飛一面鳴叫。繁殖期有十分激烈的保護巢雛行為,如有侵入者進入巢的附近,親鳥會飛起高聲尖叫警戒。
【食性】
主要捕食水生動物,包括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甲殼類、蝌蚪及小魚為食,取食種類隨季節及環境而變化。排遺食性分析食物包括流紋蜷、魚、蝦、蟹及昆蟲等。
【鳴叫】
刺耳的「怯、怯、怯」聲
【繁殖】
在台灣的繁殖期為 3 7 月。繁殖季一到,雄鳥開始尋找築巢的巢位,巢基分別由雌雄為輪流窩下,用腳趾扒土,扒出約為腹面寬的門處,然後就近取材,將巢材丟入凹處形成一個窩。築巢過程中,有時會因人為干擾或有強勢入侵者而放棄,通常會嘗試數個巢位,再選定其中一個產卵。巢區環境的類型與巢材的豐富度有關,也會影響孵化的成功與否。有時可見單獨營巢,但通常群集成營巢群落,在地面營巢,以草莖為巢材,每窩產卵約 4 枚,卵為橢圓形,黃褐色夾雜黑色斑點,雌雄鳥共同孵卵 22 27 天,雛鳥早熟性,剛出生的幼離幾小時後就能走動,並能游水,孵出的當天或第二天離巢,親為會帶領幼鳥到有食物的淺灘,讓幼鳥自行捕食,親鳥在一旁戒護。
【遷留】
普遍的冬候鳥以及不普遍的留鳥
分布】
台灣遍布全島平原的河口、水稻田及魚塭等環境。全球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及北美洲、大洋洲
別名】
長腳鷸、丈高鷸、黑翅長腳鷸。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