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線上圖鑑-動物類 > 鳥類

分享: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ler  

白面白鶺鴒


【科名】
鶺鴒科 Motacillidae
【學名】
Motacilla alba
【形態】
體長約19公分。雄鳥夏羽爲額、前頭、喉、臉、耳皆爲白色,頭頂至背部以及肩羽黑色,胸部有大塊黑斑,脇、腹、腿、尾下覆羽皆爲白色,大覆羽及中覆羽於站立時爲白色,翅膀展開時則可發現大覆羽及中覆羽中有黑色斑,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爲黑白相間的羽色,腰、尾上覆羽爲黑色,尾羽外側及下部白色,尾羽上部則爲黑色。雌鳥夏羽一般與雄鳥夏羽相同,但有時背部顏色較淡,呈灰黑色。雄鳥冬羽與其夏羽類似,但是胸部黑斑較小。雌鳥冬羽與雄鳥冬羽類似。雄鳥第一齡冬羽與成鳥冬羽類似,但背部及肩羽爲深灰色間雜灰黑色斑點。雌鳥第一齡冬羽與雄性成鳥冬羽類似,但頭部、背部及肩羽皆爲灰色。
【生態】
通常見於平原的濕地及低海拔的水域,包括農耕地、河床、池塘、堤岸、住家、道路等環境。頗能適應人類以及都市環境,台灣許多城市皆有白鶄鴒夜間群棲在鬧區樹上的的報導。多在地表活動,也會停棲在樹上或電線上。在地上奔走動作快速,常伴隨著點頭的動作。尾羽經常上下擺動,在短飛或奔走後停立時,尾羽上下擺動幅度一般比較大。飛行時翅膀時張時合,造成大波浪狀的飛行路線。晚上在樹上棲宿。
【食性】
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爲食,絕大部分是節肢動物。喜於水域附近的礫石地跳動或短奔,以覓啄方式獵食,有時會以飛啄方式捕食昆蟲。
【鳴叫】
白面白鶄鴒的鳴唱聲有兩種,較常聽到的爲停立在高處時所發出的連續、清晰「唧唧、唧唧、唧唧…」宣示鳴唱聲,「唧唧」與「唧唧」之間相隔約一秒,停頓較白鶄鴒飛行時所慣常發出的「唧唧」叫聲爲長;另一種則是婉囀多變的鳴唱聲,一般持續515秒之間,也有超過半分鐘以上,但是這種鳴唱聲並不常聽到。警戒叫聲則絕大多數是在飛行時發出,聲音爲連續、清晰、粗啞的「唧、唧唧、唧唧…」或「唧唧、唧唧、唧唧…」, 「唧唧」與「唧唧」之間相隔約0.8秒,停頓較宣示鳴唱聲爲短。
【繁殖】
在台灣繁殖季爲4月至6月,築巢於樹洞、岩石隙縫、橋墩或建築物內,築碗形巢。每窩產卵35枚,卵白色,有灰褐色斑點,卵大小平均爲20 X 15 mm。據19881991年在台北中山區高樓頂樓的觀察,三年內有5次繁殖紀錄,其中四次產下4枚卵,一次產下5枚卵, 孵卵1218天,孵化到離巢爲1215天,孵卵及育雛均由雌鳥獨力完成。
【遷留】
在台灣爲普遍的留鳥。
分布】
台灣冬天常見於低海拔地區。
別名】
牛屎鳥仔。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