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線上圖鑑-動物類 > 鳥類

分享: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ler  

棕沙燕


【科名】
燕科 Hirundinidae
【學名】
Riparia paludicola
【形態】
體長約10公分。雌雄鳥同型,體色大致爲灰褐色,背面自頭頂、背、腰、尾上覆羽都是灰褐色,尾上覆羽顏色稍淡。尾羽暗褐色,短而近方形,不開叉,僅中間略向內凹。眼周顏色較深,近黑色。初級飛羽暗褐色,羽緣偏黑,狀似鱗紋。腹面自喉、胸爲灰白色至下胸及腹部逐漸轉淡,下腹、尾下覆羽爲純白色,前胸略帶褐色。喙黑色,跗躕及趾黑褐色。亞成鳥似成鳥,唯上背羽緣稍帶淺棕色,尤其是尾上覆羽。
【生態】
常成群低空飛翔於水域附近飛捕昆蟲,如河面、溪邊、草地及沼澤上空,或停棲於電線上及河堤上,飛行路徑橫衝直撞,看似混亂匆忙。於黃昏的天空盤飛得比其它燕種更晚停棲,於舂末的4 5月間,黃昏近天黑前,埔里地區常見數以千計的大群盤旋於高空,至天色全黑才落入高大的甘蔗田夜棲。
【食性】
以空中的蚊、蠅、蜂、蟻、白蟻及小型甲蟲等飛蟲爲主。
【鳴叫】
多數時間安靜無聲,偶於飛行中有輕柔的「唧兒〜唧兒〜」或tschree之聲。
【繁殖】
繁殖期在37月間,近年的調查發現嘉義地區11月即有棕沙燕開始繁殖,埔里地區1月份亦見繁殖,至4月份似乎已近尾聲。築巢的方式與翠鳥一樣,成群於河岸的沙質峭壁或池塘邊的土牆上掘洞築巢,挖洞由雌雄鳥輪流進行,挖一巢洞約需20天。洞口直徑約50mm,洞道長度從5001000 mm不等,洞道略爲彎曲,洞內末端較寬,可容親鳥在裡面轉身,此處作爲巢室,巢即置於此室。最近西濱道路在台南地區的某些橋坡水泥牆面的塑膠管內,亦見棕沙燕築巢於管中,如此省了挖洞的工作,且無蛇、鼠等天敵的顧慮,加之巢洞牢固安全,天雨不進水不坍塌,眞是一舉數得。而這些巢多築於東面牆,西面則少見,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巢內襯墊乾草、羽毛等材料,產卵於其上。每窩產卵34枚,卵爲有光澤的潔白色,無污斑。卵的大小平均爲16×12 mm。孵卵與育雛由親鳥共同負擔,孵卵期12天,雛鳥20天後離巢, 離巢後仍依賴親鳥餵食數天。棕沙燕的生活頗具群聚性,在一片土牆上,可見每隔1 2公尺即有一洞,常有數十巢洞聚於同一土壁並不互相干擾。
【遷留】
在台灣爲普遍的留鳥。在同一地區所見的數量常有明顯起伏,推測有部分仍不清楚的遷移行爲。
分布】
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地至約600公尺的低海拔地區。廣泛分布於非洲、南亞至東南亞一帶。
別名】
褐喉沙燕。


回上一頁